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載入中

資料處理中

111年10月12日公路總局跨域合作導入碳匯經營(淨零碳排)的公路管理模式
    •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與國立中興大學、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合作,進行台63線15.3k中投公路橋下空間地被植物碳通量監測試驗,以公路景觀營造與綠化,導入增加碳匯的經營管理方式,二工處於111年10月12日召集處內各段綠美化業務同仁至現場觀摩,台63線橋下空間進行比較在光照與土質變因下,不同地被品種之二氧化碳及甲烷通量的差異,由專家學者碳監測團隊現場解說及操作,藉由本次觀摩活動,增加同仁對近年來政府提倡淨零碳排議題進一步瞭解。
    • 地被植物亦能隔空抓碳,且地被的固碳潛力不容小看,地被植物生命週期短,生長速度快,短時間內就能抓住大量的碳,而種樹有土地需求,種樹者固然一片善意,重要的是不能只隨心所欲的種樹,而是應該以持久的影響為目標。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報告,燃燒石化燃料及工業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溫室氣體總量的78%,人為活動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已無庸置疑,而台灣公路以景觀營造與綠化,能提供更多碳吸收(碳匯)量,本次的碳監測試驗主要以地面植被的碳通量監測,並以碳通量法精準計算碳匯與碳收支,從淨零排放角度來看,地被植物有水土保持和調節微氣候的功能,既能覆蓋地面維持土壤溫度,也能儲存土壤水分,多年生地被根系還能為土壤儲存有機質,讓土壤微生物保有活性,對於生態系來說是維繫平衡的重要角色,生長過程中行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很重要的碳捕抓高手,亦能為發燒的地球盡一份心力。
  • 相關照片:
  • 圖1、藉由專家學者跨域合作,看見台灣公路與淨零碳排之碳權利益圖1、藉由專家學者跨域合作,看見台灣公路與淨零碳排之碳權利益
    圖2、二工處各段綠美化業務同仁至台63線橋下空間現場觀摩圖2、二工處各段綠美化業務同仁至台63線橋下空間現場觀摩
    圖3、專家學者碳監測團隊現場解說及操作說明圖3、專家學者碳監測團隊現場解說及操作說明
    圖4、特生中心王博士現場說明台灣公路與碳匯貢獻圖4、特生中心王博士現場說明台灣公路與碳匯貢獻
    圖5、中興大學黃副教授現場說明公路景觀營造與綠化導入增加碳匯的經營管理圖5、中興大學黃副教授現場說明公路景觀營造與綠化導入增加碳匯的經營管理
    圖6、台63線橋下空間現場不同地被監測情形圖6、台63線橋下空間現場不同地被監測情形